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引起急性肠炎的副溶血性弧菌

引起急性肠炎的副溶血性弧菌

更新时间:2018-11-07  |  点击率:1423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无芽孢菌,它主要栖息于近海海洋和河口环境,在各类海产品中广泛存在。由于海产品运输和销售造成的交叉污染,在淡水产品中也可被大量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可导致人类发生多种不同的疾病,包括伤口感染、败血症和急性胃肠炎,常见的是引起人类的急性胃肠炎。

 

副溶血性弧菌之所以能导致人类腹泻与致病因子有关,包括病原菌初始黏附定殖宿主细胞,病原菌释放对宿主细胞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毒素、蛋白质、多糖等产物,发挥毒性作用有关。通常把产耐热直接溶血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毒力因子,导致发生感染腹泻的菌株称为致病株。

 

 

 

感染发生之初,细菌选择性的在宿主细胞表面接触停留并定居繁殖是活化和分泌毒素*的步骤。早期的研究发现,副溶血性弧菌的菌毛在黏附、定殖肠道具有重要作用。无论 KP 是否阳性的临床株通常都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而从海产品中分离出的 KP阴性菌株,其附着能力就较弱。

 

迄今为止,*的副溶血性弧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就是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RH),它们分别由 tdh、trh 基因编码。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临床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都产某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TDH 或 TRH。产 TDH 菌株直接的表征就是在我萋血平板上出现 β 型溶血,即神奈川现象阳性(KP+),这被作为菌株是否具致病性主要的标记。

 

食品质检部门检测各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通常采用国标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包括样品制备、增菌、分离、纯培养、初步鉴定、确定鉴定等步骤。

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可选用显色培养基。显色培养基是在传统培养基制作基础上,添加了新型组合式特异性发色酶底物,当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酶分解特异性发色底物后,目标菌形成不同颜色的菌落,从而对目标菌得到快速的分离和鉴别,同时也可以进行计数。

 

那么如何选择好用的显色培养基呢?缔一生物推荐您使用HiMedia公司(微生物生产商)弧菌显色培养基(货号:MV1682)。

 

我们知道传统使用的弧菌分离培养基是TCBS琼脂,但蔗糖发酵菌会影响TCBS琼脂上弧菌的鉴定,在HiMedia公司HiCrome弧菌显色培养基上,弧菌的显色并不受到其他细菌菌落的影响。这是因为,细菌β-半乳糖苷酶和培养基中所包含底物的反应发生显色反应,副溶血性弧菌呈蓝绿色。与此同时,还可以分离出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在该培养基上呈紫色,且该培养基的成分*符合国标中对副溶血性弧菌中的显色培养基的规定,主要成分如下:

 

在35-37℃温育18-24小时后观察到的培养特征。

 

有机体

接种(CFU)

生长

恢复率

菌落颜色

粪肠球菌ATCC 29212

≥103

抑制

0%

 

大肠杆菌ATCC 25922

≥103

抑制

0%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103

抑制

0%

 

霍乱弧菌ATCC 15748

50-100

好—旺盛

≥50%

紫色

副溶血性弧菌ATCC 17802

50-100

好—旺盛

≥50%

蓝绿色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感染腹泻无论是感染率还是患病人数以及对社会造成的疾病负担大有取代沙门等传统病原菌的趋势,这是许多因素造成的综合结果,但究其原因主要的是对副溶血性弧菌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报道,包括致病机制研究,进化传播研究,风险评估,疾病负担以及宣传教育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检测等操作越来越可行,这可为更深入研究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机制,为疫苗的开发、药物的选择以及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方法提供新手段和思路。

 

缔一生物作为HiMedia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在微生物培养和检测领域,一如既往地为您带来的服务。

Baidu
map